一个人如果能够完全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活完一生,最终会有两种极端的结局:要么成为一个被世人视作疯癫的怪人,要么成为一个载入史册的传奇人物。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理念也在逐渐转变。宠物行业逐步走入大众视野,越来越多家庭开始接受与小猫小狗共度时光,这样的生活方式变得普遍而自然。然而,对于一些冷血爬行动物来说,许多人依旧心存戒备,难以接受。
蛇,作为一种非常冷血且具有一定危险性的生物,总是让人们第一反应便是恐惧和排斥。但在云南普洱,有一个名叫白拓的人,他的一生却与蛇紧密相连。十年时间里,他和25条蛇共同生活,却从未被任何一条蛇伤害过。如今,养蛇不仅成为他的爱好,更是他赖以生存的职业。
展开剩余85%白拓属于80后中的最后一代,生于云南普洱这片独特的土地。云南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且温暖,雨量充沛,这种环境非常适合蛇类的繁衍和生存。因此,在云南看到蛇并不罕见。
白拓出身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母为了维持生计,白天全家都会在田间劳作。晚上,父亲常做些零工,母亲则一边照顾年幼的白拓,一边料理家务。白拓的大部分童年时光都在农田里度过。
在外人看来,白拓是个孤独的孩子,但他却乐于这种孤独。因为他可以在大自然中观察昆虫、鸟兽,感受田野间的生机与静谧。那种沉浸于自然的生活,激发了他对生物的浓厚兴趣,或许这就是“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的最好诠释。
虽然家庭条件有限,白拓的父母依然尽力为他提供照顾。在教育方面,虽然没有给予他更高层次的学习机会,但至少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课程。
白拓真正接触到活蛇,是在2004年读初中时。那一天,一条眼镜蛇悄然进入了他的家中。奇怪的是,白拓并未感到恐惧,反而对这条蛇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心。此前他只在课本里学到过关于蛇的知识,从未与活体有过直接接触。
面对眼镜蛇的出现,白拓感到兴奋,他轻轻推开门,站在一旁细细观察。眼镜蛇选择在家中阴凉处活动,因当时外面天气炎热,白拓判断它是来避暑休息的。为了给眼镜蛇提供更舒适的环境,他特意打来一盆水,洒在蛇常待的阴凉角落。
这条眼镜蛇安静地待了一整天,直到晚上才离开。从那以后,白拓对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结合学校学到的生物知识,他对蛇类有了初步的认识。遗憾的是,那条眼镜蛇之后再也没有出现。
随着学习的深入,白拓认识了蟒蛇等其他种类的蛇。初中毕业后,他开始肩负起家庭责任。在一次上山劳作时,他听到草丛里传来丝丝声响,那声音对白拓来说极其熟悉,他判断那一定是一条蛇。
循声而去,白拓在草丛中发现了一条壮硕的蟒蛇。这条蟒蛇体型粗大,身上黄白相间的花纹格外醒目。白拓注意到蛇尾部露出一块白肉,判断它受了伤。于是,他用所学知识采集了中草药,并捕捉了蟒蛇喜欢吃的小动物。
他把小动物放在蟒蛇身边,当蟒蛇开始进食时,白拓细心地用中草药汁水滴在它的伤口上,再用抹布将药草残渣包裹伤处。治疗完毕后,他静静注视着这条蟒蛇缓缓移动的身影。
出于兴趣或特殊的感情,白拓没有放弃这条蟒蛇,而是将它轻轻放入背筐,用几片叶子盖好,带回了家。蟒蛇表现得异常温顺,白拓白天背着它上山,晚上带回家继续照料,他们之间似乎建立起了一种独特的纽带。
不过,白拓的父母对此并不赞同,觉得带蟒蛇回家是不祥的预兆。加上乡邻的劝说,白拓不得不将蟒蛇安置在自己搭建的小棚子里。白天,他会带着蟒蛇出门劳作,晚上则将它放回棚中,不让蛇随意出入。
不久,见多识广的人们看见了这条漂亮的蟒蛇,通过其独特的花纹确认它是温顺的国家保护动物。最终,在白拓同意下,当地动物保护部门将这条蟒蛇接走。
一些偷猎者注意到了白拓对蛇的特殊能力,纷纷邀他帮忙寻找更多珍稀蟒蛇,并许诺高额报酬。村里人也开始羡慕他的“好运气”。然而,白拓坚守初心,他始终把蟒蛇视为朋友,反对将它们视作金钱的工具。
因此,白拓凭借丰富的生活经验,致力于救助更多受伤的蟒蛇,在村里渐渐赢得了名声。他甚至在自家棚子里开展与蟒蛇的互动展示,吸引了大量外来游客观看。
但随着观众增多,蛇受到惊吓的风险也提升,为了确保周围人的安全,白拓最终停止了这些表演活动。
白拓救助蟒蛇的事迹在当地广为流传,云南动物园注意到了他的才能,邀请他前去协助动物治疗工作。白拓欣然接受,开始了白天在动物园工作,晚上回棚照料蛇的双重生活。
动物园为提升治疗效率,将一些病重的蛇类,主要是蟒蛇,送至白拓的棚子。待它们康复后,动物园再将蛇带走。白拓感到自豪和满足,随着能力的提升,他顺利转为正式员工,全面参与动物保护和医疗工作。
步入三十岁的白拓,更积极投身于打击偷猎行动中,表现出极强的责任感与敬业精神。这一切,既源于他内心的热爱,也因他对这份工作的执着。
如今,成熟的白拓每次在动物园看到健康的蛇,脸上都会露出微笑。他早已将蛇视为自己的孩子。
不同于小猫小狗,蛇从未被人类祖先驯化,因此对蛇的态度更多是治疗、保护与防范。白拓的故事告诉我们,蛇与人类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关键在于相互尊重与理解。
发布于:天津市倍悦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