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关注过明清时期的几场经典战争,那么一定会注意到一种特殊的武器——红衣大炮。这种火炮在中国历史上是明清两代独有的重要武器,它的威力和独特性在当时的战场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红衣大炮到底是怎样一种武器呢?它的威力究竟有多强大?
最初,这种武器叫做“红夷大炮”,它原本是欧洲海军舰船上的一种舰炮,口径从2磅到24磅不等。当时,许多欧洲人,尤其是葡萄牙人和荷兰人,来到中国时,他们的头发颜色常常是红色的,因此被中国人戏称为“红毛夷”。这些欧洲商人为了赚取利润,把从沉船中打捞出来的舰炮(也叫寇菲林长炮)卖给了当时的明朝政府。中国人接收到这种火炮后,根据当时的命名习惯,直接称其为“红夷大炮”。随着时间推移,所有类似设计的外来火炮都被称作“红夷大炮”,这就是“红夷大炮”广义上的含义。
展开剩余80%不过,狭义上讲,红夷大炮特指荷兰铸造的铸铁炮,而其他欧洲国家带来的青铜炮则被称为“西洋炮”。两者虽然都属于火炮,但从外形和内部构造来看有明显差异。铸铁炮通常身长巨大、腹部粗壮,而铸铜炮则偏长、较为纤细,且因青铜材质较好,价格昂贵,被视为顶级火炮。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本文中所讨论的红衣大炮,是指广义上的红夷大炮。
至于“红衣大炮”这一名称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明朝官员在炮身上覆盖红布表示喜庆,因此误传为“红衣大炮”;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这个名字是清朝统治者改的,因为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的清朝,往往会避讳“蛮”或“夷”等词汇,故将其改名为“红衣大炮”。无论是如何命名,其本质都是同一种武器——一种长管火炮。它的构造很简单,炮身本质上就是一根封闭尾端的大铁管或青铜管,安置在炮车上,尾部设有引火孔,用来点燃炮膛内的火药。在作战时,炮手需要将火药和炮弹从炮口塞入,然后点燃导火索或引火药,引发炮膛内的黑火药爆炸,借此将炮弹射出。
在中国的战场上,本土制造的红衣大炮分为几种型号:大型红衣大炮相当于欧洲的12磅加农炮,中型红衣大炮相当于6磅加农炮,小型红衣大炮则相当于2磅加农炮。红衣大炮的弹药有实心铁弹和霰弹两种。实心铁弹在发射后,以平缓的弧线向前推进,射程大约为500米,沿途可摧毁任何敌人。当这种炮弹撞击到坚硬的土地时,还会出现类似石块在水面上打水漂的弹跳现象,这让它对敌军的杀伤力更大,足以摧毁整支队伍或穿透一个步兵团。红衣大炮在攻击船只、木质城门和城墙时也效果显著,是传统的攻城武器,如抛石机和床弩无法比拟的。
除了实心铁弹,红衣大炮还可以发射霰弹,最大特点就是可以同时攻击多个敌人。一炮发射,几百个敌人就如同被同时击中。霰弹火力强大,能对敌军造成巨大的伤害,是当时用来对付骑兵军团的利器。虽然红衣大炮和明朝自制的火炮在原理上差别不大,都是前装滑膛火门点火式炮,但其尺寸更大、炮管更结实,火力也更强。更重要的是,红衣大炮的威力、射程和质量,都明显超过当时明朝火器工坊制造的产品,因此受到明朝人热烈欢迎,成为国之重器。
明朝火器专家焦勖在《火攻掣要》中对这些西洋大炮赞不绝口,认为它们的制造精良,火力强大,命中远且准确,远胜明朝当时的火器。他直言,明朝的火器不仅铸造粗糙,而且火力不足,射程短。与红衣大炮相比,明朝的火炮甚至无法做到精准射击,威力也远远不如。
很快,明朝也学会了铸造红衣大炮,并开始在国内大量使用。这些火炮在多个战役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过,到了明末,许多后金的女真人也通过俘虏明朝工匠,掌握了红衣大炮的铸造技术。崇祯四年,后金便成功模仿出了红衣大炮,还改进了铸造工艺,采用了“失蜡法”将铸铁转化为铸钢,处理过程包括复杂的退火和淬火,使得火炮工艺超越了明朝的水平。
随着时间的推移,红衣大炮在清朝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松锦之战和入关作战中,清军凭借其红衣大炮成功摧毁了明军的防线,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战果。至此,清朝的火炮制造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康熙年间,出现了24磅“武成永固大将军炮”,这款火炮不仅做工精美,工艺精湛,甚至不输给同时代的欧洲火炮。而在这背后,许多欧洲传教士也为清朝的火炮制造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其中,汤若望和南怀仁等人都是重要代表人物。
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2年~1666年),德国科隆人,是著名的耶稣会传教士。他在明清两朝之间,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尤其在火器制造上,贡献巨大。
发布于:天津市倍悦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