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以下是我对原文进行改写后的版本,保持了大致的意思,并增加了一些细节描述:
---
根据《亚洲防务安全》6月11日的报道,近期美国军事分析师克里斯托弗·基尔霍夫(Christopher Kirchhoff)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采访时指出,随着美国向乌克兰提供的先进坦克几乎全部被摧毁,这一现象标志着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传统装甲战术模式已经走向了终结。
基尔霍夫是美国军事界的知名分析师,曾在美国国防部和其他相关机构担任国家安全问题的分析师与顾问。凭借对现代军事技术演变的深刻见解,尤其是无人装备对传统作战方式带来的冲击,他逐渐成为业内公认的军事“大V”。
基尔霍夫认为,坦克的时代正在逐渐走向终结。
明星易位
俄乌冲突暴露了传统坦克和装甲车辆在现代战争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这些挑战在以往的冲突中并不常见,尤其是在应对自杀式无人机攻击方面。
在俄乌战场上,无人机已经成为推动军事行动的关键力量。这些体积小、操控简便且成本低廉的无人机,能够精准打击重型装备。在过去,部队通常以坦克和装甲力量为核心,依靠它们主导作战进程。然而现在,战场的主导地位已经转移给了无人机——谁拥有更多的无人机,谁就更有可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展开剩余85%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坦克一直是陆军力量的象征。然而,现如今,它们却在小型无人机的攻击下暴露出明显的弱点。这些无人机能够轻松摧毁价值数百万美元的重型武器,并迅速成为俄乌冲突中的主要武器。例如,在6月初,乌克兰发起的代号为“蛛网行动”的袭击中,自杀式无人机成功摧毁了多个俄罗斯空军基地的雷达系统,并击毁了十几架俄罗斯战略轰炸机。这样的战果,过去只有高性能战斗机或先进导弹才能实现。
基尔霍夫的观点是否有错呢?从当前的战场形势来看,他的言论似乎并无偏差。
艾布拉姆斯之殇
美国在2023年1月首次宣布向乌克兰提供31辆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最初计划的是M1A2型号,但由于库存有限,为了加快交付进度,最终决定运送经过现代化改进的M1A1SA型(态势感知型)。M1A1SA是M1A1的升级版,配备了更先进的战场态势感知系统,包括夜视摄像头和新一代热成像传感器,使得坦克能够在任何天气和光照条件下识别潜在威胁。
尽管如此,运往乌克兰的坦克并没有配备美军常用的贫铀装甲,而是使用了标准复合装甲。在战场上,这些坦克需要额外加装反应装甲模块,以增强抵抗反坦克导弹和自杀式无人机的能力。例如,M1A1SA型不仅配备了防无人机攻击的顶棚,还额外装置了附加装甲。
M1A1SA的一个重要优势在于其先进的态势感知系统,使得坦克能够与其他部队更快速地协调并进行实时战场监控。这使得它具备了现代化作战所需的元素,理论上足以应对包括T-90M在内的任何俄罗斯坦克。
然而,M1A1SA在乌克兰的主要困境并非来自俄罗斯的重型装甲部队,而是来自漫天飞舞的廉价无人机。
一位美国高级军官曾承认,M1A1坦克未能准备好应对俄乌冲突中的战场现实。美国陆军未来战斗车辆局局长杰弗里·诺曼准将(Geoffrey Norman)表示,艾布拉姆斯坦克在乌克兰的战斗中不得不经历了一系列惨痛的教训。
从战术角度来看,M1A1坦克在推进并发起攻击时效果显著,但一旦停止移动,就容易暴露在无人机的攻击范围内。每架价格仅500美元的FPV无人机,由一至两人操控,便能轻松对坦克进行精准打击。
由于无法有效应对俄罗斯无人机的持续轰炸,美国决定将剩余的M1A1坦克撤出前线作战区域。这不仅是M1A1的问题,德国的豹2坦克和英国的挑战者2等西方主力坦克在战场上的表现同样不尽如人意。
俄罗斯坦克的应对
与此同时,俄罗斯坦克的表现也并不理想。传统上,装甲部队习惯于依靠重型坦克保护步兵并推进阵地,但在俄乌冲突中,俄罗斯军队逐渐发现,想要以更低的伤亡率快速占领乌克兰阵地,放弃传统的装甲协同战术,单纯依靠轻步兵的快速突击反而更加有效。现在,坦克的作用更多是作为后方的火力支援,而不是前线的突击主力。
坦克的未来并非“无用”
那么,坦克是否已经“无用”了呢?答案并非如此简单。
实际上,装甲部队依然是俄乌战场上生存率最高的兵种之一,面对无人机袭击时,其相对较高的安全性使得坦克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武器装备(不要仅凭那些坦克被击毁的无人机视频就做出结论)。坦克仍然在快速突击和清除无人机威胁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目前,俄乌双方正在探索坦克的新使用方式。坦克与火炮共同构成火力支援,掩护步兵进行缓慢推进。一旦步兵确认没有无人机威胁,坦克便可以迅速突破敌防线,与步兵协同发起进攻。
坦克凭借其强大的火力和较为完善的防护能力,依然是地面战斗中的主力装备。
然而,坦克的未来升级并不再仅仅关注装甲厚度或火炮穿深。未来的坦克发展方向,将侧重于增强全身防护(尤其是顶部防护),集成反无人机系统,减少无人机造成的伤害。同时,坦克需要在机动性上进行提升,这就引出了一个新的问题:传统的燃油或柴油动力系统是否已经不再适应未来的战场需求?
中国新一代坦克的方向
例如,中国目前正在测试的混动装甲平台,提供了一个颇具启发的方向。电动驱动系统的响应速度通常更快,这将使得坦克在面临敌方威胁时,能够更迅速地做出反应,避免被无人机精准打击。
从俄乌战场的经验来看,坦克的被击毁往往是因为反应速度过慢。由于无人机操作员多为飞手,如果坦克能够在关键时刻进行机动变换,飞手很难做到精准攻击。坦克通过灵活的机动性,就能避开许多不必要的损伤。
为了进一步提升机动性和反应速度,未来的坦克有可能会进行减重,使其总重低于40吨,同时搭载1500至2000马力的电动或混合动力系统。这将使得坦克的反应速度接近跑车级别,从而使得无人机更难以击中。
此外,未来坦克的火力和防护方向将倾向于更小口径但威力更强的火炮(例如电热化学炮)和新型装甲(如电磁装甲)。在此基础上,集成反无人机系统和有源相控阵雷达的主动防护系统将成为必需品。通过这些新技术,坦克将能够实时探测并应对低空飞行的无人机威胁。
为了进一步提高防护能力,降低坦克乘员人数以及实现炮塔无人化也将成为趋势。这些创新的设计将为未来坦克提供新的生命力。
总而言之,坦克作为一种武器并非过时,而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每一种武器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我们不应因眼前的困境而轻易否定它们的作用。
---
这样改写后,内容更加丰富,同时保留了原文的主旨。如果有需要进一步调整的地方,随
发布于:天津市倍悦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